法国总统马克龙于5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的国事访问。随行的还有包括空客、阿尔斯通及法国电力公司高管在内的60多人商业代表团,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在当天稍晚时候到北京。马克龙此访料将促成中法进一步经贸合作的具体成果,以及增加两国的政治互信。
在内外干扰因素增多、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紧张的情况下,中法作为亚欧大陆两个大国,更有必要加强战略沟通与协调,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形成共识,这将对国际关系及局势产生引领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各种力量都在关注马克龙的访问,并往不同方向施加影响。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马克龙访华顺利、成功。
2023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悬挂中国和法国两国国旗,欢迎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图源:视觉中国
在西方大国中,法国与中国的共同语言算是相对多的。中法在支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观点基本一致,使得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保持了总体稳定的发展势头。求同存异、互利合作是中法交往的主旋律,这不仅给两国人民持续带来实惠,也为其他西方国家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正面示范和宝贵经验。今天,当世界性的分化甚至对抗呼之欲出的时候,中法友好的价值就更大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份责任。
中国人历来很欣赏法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自主与独立外交精神。当年,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今天,我们从马克龙总统身上也看到了这一点。但现在客观而言,欧洲国家贯彻“独立”和“自主”变得更难了。马克龙这次中国之行,在欧美舆论上受到的压力、非议和质疑明显比前几次多,他想重建法国和欧洲作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却被一些人批评是向中国“妥协”。
比如,竟然有媒体质问爱丽舍宫,法国为什么总要显得与美国不同?还有媒体故意“扬”冯德莱恩“抑”马克龙,称在行前发表了“强硬”对华演讲的冯德莱恩比马克龙“更有勇气”,而马克龙“几乎显得有些天真”。欧洲“对华天真论”的又一个版本出台了。更加复杂、负面的对华舆论环境,考验着欧洲领导人的战略定力和政治智慧。但到底谁“天真”,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舆论背后是混乱陈旧、与时代严重脱节的对华认知,既割舍不下脱胎于近代历史的优越感,又掺杂了新的时代带来的失落感和不自信,因此面对中国时急于表现强硬,害怕被说“软弱”,但这种刻意做出来的“强硬姿态”暴露了弱者心态的内核。有欧洲媒体鼓噪要在乌克兰问题上“严厉批评”或者“警告”中国,这就是完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的政治勇气,应该是体现在不迎合、克服超越这样的非理性社会情绪上。毕竟,中法和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矛盾和分歧,双方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
马克龙总统上一次到中国,还是2019年,当时他到上海参加进博会,并亲自为法国产品“带货”;2018年,马克龙也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次访问,马克龙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中法务实合作上。现在是第三次,我们相信这一次马克龙在中国的三天时光,将和前两次访华一样愉快、充实、收获满满,也更有意义。法国外交的有所作为,将取决于它能否找到一条新路径,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这一广阔天地平等友好互利相处。其实大家都清楚,做华盛顿的战略附庸是决没有出路的;而让中法关系成为中欧合作的桥梁,既有利于彼此也有益于世界。(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马克龙访华,体现了战略自主的价值)
此前报道:“马克龙抵达北京”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5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的国事访问。随行的还有包括空客、阿尔斯通及法国电力公司高管在内的60多人商业代表团,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在当天稍晚时候到北京。马克龙此访料将促成中法进一步经贸合作的具体成果,以及增加两国的政治互信。
在内外干扰因素增多、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紧张的情况下,中法作为亚欧大陆两个大国,更有必要加强战略沟通与协调,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形成共识,这将对国际关系及局势产生引领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各种力量都在关注马克龙的访问,并往不同方向施加影响。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马克龙访华顺利、成功。
2023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悬挂中国和法国两国国旗,欢迎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图源:视觉中国
在西方大国中,法国与中国的共同语言算是相对多的。中法在支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观点基本一致,使得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保持了总体稳定的发展势头。求同存异、互利合作是中法交往的主旋律,这不仅给两国人民持续带来实惠,也为其他西方国家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正面示范和宝贵经验。今天,当世界性的分化甚至对抗呼之欲出的时候,中法友好的价值就更大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份责任。
中国人历来很欣赏法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自主与独立外交精神。当年,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今天,我们从马克龙总统身上也看到了这一点。但现在客观而言,欧洲国家贯彻“独立”和“自主”变得更难了。马克龙这次中国之行,在欧美舆论上受到的压力、非议和质疑明显比前几次多,他想重建法国和欧洲作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却被一些人批评是向中国“妥协”。
比如,竟然有媒体质问爱丽舍宫,法国为什么总要显得与美国不同?还有媒体故意“扬”冯德莱恩“抑”马克龙,称在行前发表了“强硬”对华演讲的冯德莱恩比马克龙“更有勇气”,而马克龙“几乎显得有些天真”。欧洲“对华天真论”的又一个版本出台了。更加复杂、负面的对华舆论环境,考验着欧洲领导人的战略定力和政治智慧。但到底谁“天真”,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舆论背后是混乱陈旧、与时代严重脱节的对华认知,既割舍不下脱胎于近代历史的优越感,又掺杂了新的时代带来的失落感和不自信,因此面对中国时急于表现强硬,害怕被说“软弱”,但这种刻意做出来的“强硬姿态”暴露了弱者心态的内核。有欧洲媒体鼓噪要在乌克兰问题上“严厉批评”或者“警告”中国,这就是完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的政治勇气,应该是体现在不迎合、克服超越这样的非理性社会情绪上。毕竟,中法和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矛盾和分歧,双方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
马克龙总统上一次到中国,还是2019年,当时他到上海参加进博会,并亲自为法国产品“带货”;2018年,马克龙也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次访问,马克龙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中法务实合作上。现在是第三次,我们相信这一次马克龙在中国的三天时光,将和前两次访华一样愉快、充实、收获满满,也更有意义。法国外交的有所作为,将取决于它能否找到一条新路径,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这一广阔天地平等友好互利相处。其实大家都清楚,做华盛顿的战略附庸是决没有出路的;而让中法关系成为中欧合作的桥梁,既有利于彼此也有益于世界。(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马克龙访华,体现了战略自主的价值)
此前报道:“马克龙抵达北京”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5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的国事访问。随行的还有包括空客、阿尔斯通及法国电力公司高管在内的60多人商业代表团,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在当天稍晚时候到北京。马克龙此访料将促成中法进一步经贸合作的具体成果,以及增加两国的政治互信。
在内外干扰因素增多、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紧张的情况下,中法作为亚欧大陆两个大国,更有必要加强战略沟通与协调,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形成共识,这将对国际关系及局势产生引领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各种力量都在关注马克龙的访问,并往不同方向施加影响。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马克龙访华顺利、成功。
2023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悬挂中国和法国两国国旗,欢迎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图源:视觉中国
在西方大国中,法国与中国的共同语言算是相对多的。中法在支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观点基本一致,使得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保持了总体稳定的发展势头。求同存异、互利合作是中法交往的主旋律,这不仅给两国人民持续带来实惠,也为其他西方国家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正面示范和宝贵经验。今天,当世界性的分化甚至对抗呼之欲出的时候,中法友好的价值就更大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份责任。
中国人历来很欣赏法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自主与独立外交精神。当年,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今天,我们从马克龙总统身上也看到了这一点。但现在客观而言,欧洲国家贯彻“独立”和“自主”变得更难了。马克龙这次中国之行,在欧美舆论上受到的压力、非议和质疑明显比前几次多,他想重建法国和欧洲作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却被一些人批评是向中国“妥协”。
比如,竟然有媒体质问爱丽舍宫,法国为什么总要显得与美国不同?还有媒体故意“扬”冯德莱恩“抑”马克龙,称在行前发表了“强硬”对华演讲的冯德莱恩比马克龙“更有勇气”,而马克龙“几乎显得有些天真”。欧洲“对华天真论”的又一个版本出台了。更加复杂、负面的对华舆论环境,考验着欧洲领导人的战略定力和政治智慧。但到底谁“天真”,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舆论背后是混乱陈旧、与时代严重脱节的对华认知,既割舍不下脱胎于近代历史的优越感,又掺杂了新的时代带来的失落感和不自信,因此面对中国时急于表现强硬,害怕被说“软弱”,但这种刻意做出来的“强硬姿态”暴露了弱者心态的内核。有欧洲媒体鼓噪要在乌克兰问题上“严厉批评”或者“警告”中国,这就是完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的政治勇气,应该是体现在不迎合、克服超越这样的非理性社会情绪上。毕竟,中法和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矛盾和分歧,双方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
马克龙总统上一次到中国,还是2019年,当时他到上海参加进博会,并亲自为法国产品“带货”;2018年,马克龙也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次访问,马克龙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中法务实合作上。现在是第三次,我们相信这一次马克龙在中国的三天时光,将和前两次访华一样愉快、充实、收获满满,也更有意义。法国外交的有所作为,将取决于它能否找到一条新路径,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这一广阔天地平等友好互利相处。其实大家都清楚,做华盛顿的战略附庸是决没有出路的;而让中法关系成为中欧合作的桥梁,既有利于彼此也有益于世界。(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马克龙访华,体现了战略自主的价值)
此前报道:“马克龙抵达北京”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5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的国事访问。随行的还有包括空客、阿尔斯通及法国电力公司高管在内的60多人商业代表团,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在当天稍晚时候到北京。马克龙此访料将促成中法进一步经贸合作的具体成果,以及增加两国的政治互信。
在内外干扰因素增多、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紧张的情况下,中法作为亚欧大陆两个大国,更有必要加强战略沟通与协调,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形成共识,这将对国际关系及局势产生引领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各种力量都在关注马克龙的访问,并往不同方向施加影响。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马克龙访华顺利、成功。
2023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悬挂中国和法国两国国旗,欢迎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图源:视觉中国
在西方大国中,法国与中国的共同语言算是相对多的。中法在支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观点基本一致,使得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保持了总体稳定的发展势头。求同存异、互利合作是中法交往的主旋律,这不仅给两国人民持续带来实惠,也为其他西方国家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正面示范和宝贵经验。今天,当世界性的分化甚至对抗呼之欲出的时候,中法友好的价值就更大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份责任。
中国人历来很欣赏法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自主与独立外交精神。当年,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今天,我们从马克龙总统身上也看到了这一点。但现在客观而言,欧洲国家贯彻“独立”和“自主”变得更难了。马克龙这次中国之行,在欧美舆论上受到的压力、非议和质疑明显比前几次多,他想重建法国和欧洲作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却被一些人批评是向中国“妥协”。
比如,竟然有媒体质问爱丽舍宫,法国为什么总要显得与美国不同?还有媒体故意“扬”冯德莱恩“抑”马克龙,称在行前发表了“强硬”对华演讲的冯德莱恩比马克龙“更有勇气”,而马克龙“几乎显得有些天真”。欧洲“对华天真论”的又一个版本出台了。更加复杂、负面的对华舆论环境,考验着欧洲领导人的战略定力和政治智慧。但到底谁“天真”,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舆论背后是混乱陈旧、与时代严重脱节的对华认知,既割舍不下脱胎于近代历史的优越感,又掺杂了新的时代带来的失落感和不自信,因此面对中国时急于表现强硬,害怕被说“软弱”,但这种刻意做出来的“强硬姿态”暴露了弱者心态的内核。有欧洲媒体鼓噪要在乌克兰问题上“严厉批评”或者“警告”中国,这就是完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的政治勇气,应该是体现在不迎合、克服超越这样的非理性社会情绪上。毕竟,中法和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矛盾和分歧,双方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
马克龙总统上一次到中国,还是2019年,当时他到上海参加进博会,并亲自为法国产品“带货”;2018年,马克龙也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次访问,马克龙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中法务实合作上。现在是第三次,我们相信这一次马克龙在中国的三天时光,将和前两次访华一样愉快、充实、收获满满,也更有意义。法国外交的有所作为,将取决于它能否找到一条新路径,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这一广阔天地平等友好互利相处。其实大家都清楚,做华盛顿的战略附庸是决没有出路的;而让中法关系成为中欧合作的桥梁,既有利于彼此也有益于世界。(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马克龙访华,体现了战略自主的价值)
此前报道:“马克龙抵达北京”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5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的国事访问。随行的还有包括空客、阿尔斯通及法国电力公司高管在内的60多人商业代表团,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在当天稍晚时候到北京。马克龙此访料将促成中法进一步经贸合作的具体成果,以及增加两国的政治互信。
在内外干扰因素增多、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紧张的情况下,中法作为亚欧大陆两个大国,更有必要加强战略沟通与协调,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形成共识,这将对国际关系及局势产生引领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各种力量都在关注马克龙的访问,并往不同方向施加影响。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马克龙访华顺利、成功。
2023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悬挂中国和法国两国国旗,欢迎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图源:视觉中国
在西方大国中,法国与中国的共同语言算是相对多的。中法在支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观点基本一致,使得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保持了总体稳定的发展势头。求同存异、互利合作是中法交往的主旋律,这不仅给两国人民持续带来实惠,也为其他西方国家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正面示范和宝贵经验。今天,当世界性的分化甚至对抗呼之欲出的时候,中法友好的价值就更大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份责任。
中国人历来很欣赏法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自主与独立外交精神。当年,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今天,我们从马克龙总统身上也看到了这一点。但现在客观而言,欧洲国家贯彻“独立”和“自主”变得更难了。马克龙这次中国之行,在欧美舆论上受到的压力、非议和质疑明显比前几次多,他想重建法国和欧洲作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却被一些人批评是向中国“妥协”。
比如,竟然有媒体质问爱丽舍宫,法国为什么总要显得与美国不同?还有媒体故意“扬”冯德莱恩“抑”马克龙,称在行前发表了“强硬”对华演讲的冯德莱恩比马克龙“更有勇气”,而马克龙“几乎显得有些天真”。欧洲“对华天真论”的又一个版本出台了。更加复杂、负面的对华舆论环境,考验着欧洲领导人的战略定力和政治智慧。但到底谁“天真”,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舆论背后是混乱陈旧、与时代严重脱节的对华认知,既割舍不下脱胎于近代历史的优越感,又掺杂了新的时代带来的失落感和不自信,因此面对中国时急于表现强硬,害怕被说“软弱”,但这种刻意做出来的“强硬姿态”暴露了弱者心态的内核。有欧洲媒体鼓噪要在乌克兰问题上“严厉批评”或者“警告”中国,这就是完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的政治勇气,应该是体现在不迎合、克服超越这样的非理性社会情绪上。毕竟,中法和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矛盾和分歧,双方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
马克龙总统上一次到中国,还是2019年,当时他到上海参加进博会,并亲自为法国产品“带货”;2018年,马克龙也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次访问,马克龙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中法务实合作上。现在是第三次,我们相信这一次马克龙在中国的三天时光,将和前两次访华一样愉快、充实、收获满满,也更有意义。法国外交的有所作为,将取决于它能否找到一条新路径,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这一广阔天地平等友好互利相处。其实大家都清楚,做华盛顿的战略附庸是决没有出路的;而让中法关系成为中欧合作的桥梁,既有利于彼此也有益于世界。(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马克龙访华,体现了战略自主的价值)
此前报道:“马克龙抵达北京”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5日下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的国事访问。随行的还有包括空客、阿尔斯通及法国电力公司高管在内的60多人商业代表团,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在当天稍晚时候到北京。马克龙此访料将促成中法进一步经贸合作的具体成果,以及增加两国的政治互信。
在内外干扰因素增多、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紧张的情况下,中法作为亚欧大陆两个大国,更有必要加强战略沟通与协调,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形成共识,这将对国际关系及局势产生引领性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各种力量都在关注马克龙的访问,并往不同方向施加影响。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马克龙访华顺利、成功。
2023年4月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悬挂中国和法国两国国旗,欢迎法国总统马克龙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图源:视觉中国
在西方大国中,法国与中国的共同语言算是相对多的。中法在支持多边主义、自由贸易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观点基本一致,使得两国关系自建交以来保持了总体稳定的发展势头。求同存异、互利合作是中法交往的主旋律,这不仅给两国人民持续带来实惠,也为其他西方国家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正面示范和宝贵经验。今天,当世界性的分化甚至对抗呼之欲出的时候,中法友好的价值就更大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份责任。
中国人历来很欣赏法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所展现出来的战略自主与独立外交精神。当年,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今天,我们从马克龙总统身上也看到了这一点。但现在客观而言,欧洲国家贯彻“独立”和“自主”变得更难了。马克龙这次中国之行,在欧美舆论上受到的压力、非议和质疑明显比前几次多,他想重建法国和欧洲作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却被一些人批评是向中国“妥协”。
比如,竟然有媒体质问爱丽舍宫,法国为什么总要显得与美国不同?还有媒体故意“扬”冯德莱恩“抑”马克龙,称在行前发表了“强硬”对华演讲的冯德莱恩比马克龙“更有勇气”,而马克龙“几乎显得有些天真”。欧洲“对华天真论”的又一个版本出台了。更加复杂、负面的对华舆论环境,考验着欧洲领导人的战略定力和政治智慧。但到底谁“天真”,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舆论背后是混乱陈旧、与时代严重脱节的对华认知,既割舍不下脱胎于近代历史的优越感,又掺杂了新的时代带来的失落感和不自信,因此面对中国时急于表现强硬,害怕被说“软弱”,但这种刻意做出来的“强硬姿态”暴露了弱者心态的内核。有欧洲媒体鼓噪要在乌克兰问题上“严厉批评”或者“警告”中国,这就是完全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的政治勇气,应该是体现在不迎合、克服超越这样的非理性社会情绪上。毕竟,中法和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矛盾和分歧,双方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
马克龙总统上一次到中国,还是2019年,当时他到上海参加进博会,并亲自为法国产品“带货”;2018年,马克龙也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两次访问,马克龙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动中法务实合作上。现在是第三次,我们相信这一次马克龙在中国的三天时光,将和前两次访华一样愉快、充实、收获满满,也更有意义。法国外交的有所作为,将取决于它能否找到一条新路径,与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这一广阔天地平等友好互利相处。其实大家都清楚,做华盛顿的战略附庸是决没有出路的;而让中法关系成为中欧合作的桥梁,既有利于彼此也有益于世界。(本文系《环球时报》社评,原题为:马克龙访华,体现了战略自主的价值)
此前报道:“马克龙抵达北京”